东大自控,甲子快乐!

发布者:夏思宇发布时间:2022-12-09浏览次数:1063

东大自控,甲子快乐!


今年是东南大学建校120周年

自动化学院也迎来了她办学99周年暨成立60周年院庆

九九归一风雨兼程 甲子硕果辉煌五洲

让我们仰望这满天星控,一起追溯这一世纪的华彩篇章,

一同回忆这六十年的桃李芬芳


第一部分:自始至今,自强不息

(1)学科起源:1923-1955

1923年:在茅以升等7位教授的联名致函下,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电机工程系正式成立,茅以升教授任工科首任系主任,为其日后衍生出的自动化专业点燃了燎原星火。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1939年: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成立电机工程学部(1947 年改为电机工程研究所),用以培养两年制硕士,并分设电力工程组与电信工程组,陈章教授担任系主任。

陈章(1900—1992),字俊时,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著名电气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电机电子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1952年:国家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设立电力工程系,设置“发电厂配电网及联合输电系统”(本科,学制五年)和“工业企业电气化”(专科,学制二年)两个专业。

1953年:建国后第一批电力工程系学生入学,学制5年。

1954年:南京工学院电力工程系将机械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并入,更名为动力工程系,吴大榕、范从振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

1955年:“工业企业电气化”(专科)改为本科专业,学制五年。

吴大榕(1912—1979),江苏苏州人,著名电机学家、教育家。

范从振(1911-1998),河北省晋宁县人,国家原电力工业部和劳动部顾问,著名锅炉专家。

(2)筹备阶段:1957-1962

1957年:“发电厂配电网及联合输电系统”专业更名为“31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动力工程系其它三个专业为“32工业企业电气化”、“33热能动力装置”、“34工业热能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东北工程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一期面向全国的自动化专业师资进修班,王能斌、徐南荣、刘士中等老师参加进修并开始筹建自动控制系。


刘士中(1926.5-2007.1)河北省安平县人,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及应用专业教授,1957 年自动控制 系的筹建者之一,并于 1977 年组织筹建了江苏省自动化学会,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能斌(1929.3—2020.10),江苏盐城人,东南大学教授,计算机系第一位硕士生导师,也是第一位博士生导师,60年代初,曾主持研制我国首台晶体管数字积分机。197375年初,参加国产系列计算机DJS-220的研制工作,任微诊断组组长,研制我国第一个实用化的微诊断系统。

徐南荣(1929-),江苏江阴人,19527月毕业后留南京工学院电机系任助教,1957年赴清华大学电机系随苏联专家进修学习一年,回校后受命筹办自动控制专业和自动控制工程系,开发了全国最早的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1958年:增设“35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在动力系正式招收第一届自动控制专业本科生,学制5年。

1960年:增设“36数字计算技术装置”专业。

1962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自动控制系。系号由3改为8,将35专业改为 “81自动控制”专业,而36专业改为 “82计算技术及装置”专业(电子计算机),又新增了“83陀螺仪及导航仪器”专业(陀螺仪及其装置),此外还设置了一涉及核物理学的保密专业“反应堆工程”(后因工程物理系下马而撤销)。

1961年教育部批准南京工学院建立自动控制系档案记录

1958—1960年间:全国第一台可行走的机器人在时任自动控制系副主任的查礼冠教授的主持下研制成功,于196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上展出,引起与会者的赞叹,轰动一时,并曾到日本参展,技术堪称当时世界一流。

图右为查礼冠                   背对镜头者为查礼冠

1962年:在时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的钱钟韩教授的力倡下,校热工自动化研究室成立,实验室负责人为钱钟韩、宋文忠,实验室的成立开启了培养自动化专业研究生的序幕。


钱钟韩(1911.6.2—2002.2.8),江苏无锡人,热工自动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60年代初,提出了建立低阶近似模型的(以级数展开为基础的)数学方法,解决了当时国产模拟计算机容量太小的难题。1973年,为国内蒸汽发电机组的第一次大规模系统仿真试验提供了简化实用数学模型的成套公式。

钱钟韩在第二研究室从事模拟计算机研究工作

(3)时代更替:1965-1979

1965年:中国首台数字积分计算机“65型晶体管数字积分机”在“数字计算技术装置”专业的王能斌教授的主持下研制成功。19783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作重要讲话。基于数字积分机的两项科技成果——自动绘图和切割控制系统与潜艇数字航迹仪,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正在调试的模拟计算机

1972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第一批学员于当年4月入学,首批入学时只恢复了电子计算机专业,学制三年,后期招生陆续恢复了其它两个专业。

1973年:动力系的“32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被调整成为自动控制系的83专业。

1978年:南京工学院恢复招生,学制改为四年,自动控制系的四个专业为“81自动控制”、“82电子计算机”、“83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84陀螺仪及导航仪器”。“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 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79年:中国第一台大功率(50KVA)不间断电源UPS,在南京熊猫电子集团电源设备公司总工程师的姚安祥,与南京工学院自动控制系的两位教授——万元康和冷增祥的共同设计研制下成功问世,解决了当时在突然停电的情况下,能够对用电设备实现继续持续、稳定、不间断供电的卡脖子难题。打破了当时美国对该种设备设计的垄断,首批21台产品很快被21个省市引进,并配合之前已引进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参加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工作。开办了全国首个大功率不间断电源培训班,促进了UPS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不间断电源研制成功报道

不间断电源讲义及手稿

(4)稳步发展:1981-2006

1981年:1126日,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学院自动控制系的“自动控制”专业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另“自动控制理论”获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获批成为教育部首批重点学科,“82电子计算机”从自动控制系分出,建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1983年:南京工学院经教委批准在校内成立自动化研究所,包括“系统理论与控制”、“系统工程”、“动态系统仿真中心”、“自动化仪表及装置”四个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时任南京工学院院长的钱钟韩教授,组织部分热工自动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组建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冯纯伯教授担任研究所副所长。5月,中心楼竣工。

1983年自动化研究所成立大会

两江院,中心楼建成之前的自动控制系办公楼

1985年:中国第一本机器人期刊《机器人技术》由南京工学院的编辑部出版,严学高教授任主编,于1987年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国外自动化》杂志合并,更名为《机器人》,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报道机器人学及相关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进展及研究成果的期刊。

《机器人技术》第一期

1985年:冯纯伯院士提出的一种分段辨识频率特性的方法,对世界机器人控制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获得了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其中部分算法在水电部重点科研项目“大型电机组动态特性辨识系统”中得到应用,并获得水电部 1986 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冯纯伯(1928.4-2020.11),江苏省金坛县人,自动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任南京724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和副总工程师,首次提出了用电子稳定平台代替舰载三坐标雷达(381-甲)的机械稳定平台的方案。1979年转入南京工学院任教,首次提出偏差补偿最小二乘辨识方法,以及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中引入逻辑切换的方法。

冯纯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87年:“系统工程”研究室从自动控制系分出,成立“系统科学与工程系”(即后来的经管学院)。自动控制系的专业变为“81自动控制”、“83工业电气自动化”、“84检测技术与仪器”、“85精密仪器”四个专业。

1988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获批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

1991年:中国第一台智能装配机器人在自动控制系的严学高、孟正大教授共同研制下成功问世,使机器人在不使用力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具有“力”的感觉。可以利用当时的位置检测装置(如码盘)就可以完成磨削、抛光、打毛刺、装配以致车削中的力控制,并完成定位、轨迹跟踪等。

中国第一台装配机器人的介绍与报道

1991年:由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的夏良正、洪振华教授主持研制的IT-1智能电视跟踪系统提出了当时国内首创的电视末制导技术,并成功应用到多种国防系统、军事设备的研制应用中,该项目为由原机电部第三研究所牵头,与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合作研制的国防科工委的重大国防预研项目。参加该项目的人员还有自动控制系的顾宗懿、金伯寿两位教授,以及当时在自动控制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著名系友朱佩英博士。于1991年获得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IT-1智能电视跟踪系统证书

1992年:实行了系、所行政领导体制一体化,陈维南教授任系主任兼任所长。5月,8485专业从自动控制系分出并成立了仪器科学与工程系。

1995年:设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北京第一机床厂与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的周伯鑫、机械系的吴锡英两位教授主持)联合设计实施的CIMS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由自动控制系、机械系、计算机系、管理学院以及自动化研究所共40多位老师共同参与研制,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制造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分散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各种孤立的自动化子系统(包括零件设计、工艺方案确定、零件采购与编码、生产管理安排等)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实现整体效益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制造系统。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学会(SME)领发的“世界工业领先奖”,该奖项打破了美国对该奖设奖后长达 14 年的独享,标志着我国 CIMS 研究在理论水平和应用效果上都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CIMS工业领先奖证书

到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领奖照片(右二为周伯鑫)

项目开展前的专家招待会请柬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后,8183专业合并为“自动化”专业。

1999年: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共5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此外还与一级学科“电气工程”(隶属于电气工程系)共建一个二级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子传动”共同招收博士、硕士生。

2002年:5月,东南大学与丁肇中签订了“东南大学与国际空间站上的AMS02)实验合作协议”,依托学院成立了AMS实验室,学院李奇、陈从颜、徐寿东、方仕雄等教师主导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撤系建院,正式成立jinnianhui金年会。

2006年自动化学院成立文件

2006年自动化学院成立大会照片

2006年:戴先中教授所带领的工业机器人团队以中厚板大型复杂件焊接为突破口,于200710月,与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国际先进水平“昆山1号”6 轴焊接机器人与11轴中厚板焊接机器人成套装备系列产品,并研发出我国第一条装载机车桥和第一条船用管-管、管-法兰机器人焊接生产线,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了国防建设的安全,经济与社会效益巨大,2012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昆山一号”机器人装备系统证书

(5)空前发展:2007-至今

2007年:东南大学“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

2007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论证会

2011年“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2009年:戴先中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神经网络逆的软测量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戴先中等)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0年:11月,中国第27次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启航仪式在深圳盐田港隆重举行,魏海坤教授随队乘“雪龙”号赴南极执行天文科考任务。

2013年:12月,自动化学院孙长银教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郭雷教授共建的课题组项目“多源干扰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理论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6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了我国首个(当年唯一的一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2018年成立机器人工程系,自此自动化学院有了两个系——自动化系(专业为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系(专业为机器人工程)。

2017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路小波团队项目实现了智能化森林场景理解和火灾源头定位,解决了火情发现时效性低、误报率高、系统可靠性差三大行业痛点问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9年:自动化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孙长银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的项目“自主无人系统协同控制理论及应用”获批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成员

东大科考队员(方仕雄、刘西陲、吴昌德)携“东大极能”出征第36次南极科考,不仅圆满完成了中国南极考察各项工作,并逐步形成了极地科考支撑技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此装备已在我国泰山站部署应用,还将应用于我国南极罗斯海新考察站建设,其关键技术将用于大科学工程“南极昆仑站天文台”无人电厂建设中。

201919月,时任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院士为 参与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的自动化学院方仕雄及兄弟院系的刘西陲、吴昌德三位老师举行出征欢送仪式。

2020年:李骏扬老师负责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1年:机器人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时年全国唯一)。

2022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再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李世华团队技术成果先后服务埃斯顿、中船重工、德国威能和威孚高科等1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填补国内千赫兹级通用伺服驱动器和非道路车量高性能电控分配泵两大技术空白,完成国产化替代1项,研究成果于2020年获得机电系统领域著名国际学术奖项-永守赏(Nagamori Awards)2022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1024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东南大学队员出征仪式在九龙湖校区举行,张侃健、葛健两位老师代表东南大学奔赴南极执行本次科考任务。同日,由东南大学研发的新一代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东大极能2.0”在调试基地启运,准备发往南极内陆昆仑站。

202210月黄如校长为出征第39次南极考察队张侃健、葛健老师送行

第二部分:深自砥砺,自树一帜

六十年来,伴随着我国自动控制技术从建国初期落后的机械化,到向苏联学习而新兴的电气化,再到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而急需的自动化,发展到今天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下的新型自动化,jinnianhui金年会作为全国第一批建立自动化专业的教育机构,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自控人,一步一个脚印,艰苦攻关,在祖国每一个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以自控人特有的拼搏勤奋精神,以东大人传承的止于至善的情怀,在科研道路上一路深耕,在实践探索中披荆斩棘,谱写了一曲曲与时俱进的青春咏叹调。

在冯纯伯院士的引领下,一批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声名鹊起,在非线性系统辨识、建模及自适应控制理论研究方面相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复杂工程系统应用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自动化学院在复杂系统自适应控制、网络集群控制、智能控制、极地科考等领域已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牵头承担国家攀登计划、973 计划、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重点项目,高水平论文数居我国高校前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科技奖项 20 余项。


紧扣跨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学科前沿,聚焦空中无人系统、水下无人系统导航与定位等国家重大需求,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科技部人工智能专项重大项目、江苏省基础研究前沿引领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

第一代水下机器人  第二代水下机器人  第三代碟形水下机器人  第四代水下作业机器人

围绕智能制造中工业机器人的多机协作与集成等“卡脖子”技术攻关,实现数十项机器人的工程化与产业化,有力促进了制造业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升级。

基于自主研发的国产可控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实现三机器人协作无夹具焊接系统,突破多机器人协作时的力位协调控制难题、复杂空间轨迹焊缝的机器人协调轨迹规划难题

全球首创全自动轮式吊车作业系统,攻克大感知时延、大时间尺度多传感异步采样、欠驱动防摇控制、多干扰和不确定性难题,实现了堆场和内、外集卡自动化作业的全场景无人化覆盖

关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了极地科考支撑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南极科考支撑平台,在南极科考国家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

针对近红外光谱的原油性质快速分析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成功研制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原油在线调合平台,建有国内唯一的原油在线调合实验室。

在目标识别跟踪、图像三维重建、三维精密测量、人机交互智能等方向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机器人多源智能感知、目标识别跟踪、三维精密测量、数字虚拟人等方向,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相关成果中合作研发的机器狗智能目标识别系统,配合某国防单位参加“跨越险阻 2021”陆上无人系统挑战赛,获得小组第一名,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专利8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国家级基金十余项。

机器狗智能目标识别系统,采用轻小型多源融合智能感知平台,基于边缘计算架构设计并实现软硬件系统,研制典型任务配套的目标识别算法软件,支持按任务需求灵活装订

2022年科技东奥场馆仿真平台

新型的三维测量方法克服了系统空间结构约束等瓶颈问题,成功应用于工业产品几何测量、高精度微小器件测量、生物特征识别等场景。

依托基于AI的“端--云”协同林火识别引擎,打造新一代森林防火视频监测预警解决方案,具备场景适应和自主学习能力,适用于复杂林区环境,在大面积云团、散雾等极端天气状况下,支持低能见度和云雾场景下的烟雾识别,该技术已在江苏、上海、福建、广东、河北、黑龙江、云南、四川等20多个省市成功应用,建立了四川凉山州、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系统等一批示范性项目。

聚焦智慧交通、网络安全、指挥控制等国家重大需求,在集群协同态势感知、智能决策和分布式控制、集群系统安全控制、智能交通控制、智能博弈对抗和战法挖掘等方向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承担了国家科技创新2030 重大项目课题、装发预研项目等一批重要项目。

多智能体智能控制系统

智算杯”联合作战智能博弈挑战赛获奖

第三部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六十年来的科研道路同时相伴着学院教学、人才培养的不断摸索与创新,本着“厚基础、宽培养、重能力”的原则,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生产实践、竞赛活动、科研培养,无不渗透着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与理论实践的融合互补。

1962-1966年:

尽管全国停课但国家的生产还在正常运转,并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教学改革要求,即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生产与劳动相结合,要求大部分人下厂、下农村支持工农业发展。在此期间,自动控制系的教师们(高明顺、黄春生、黄光森、陈维南等)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勤俭办学的精神,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建设(研制稳压电源、配置示波器等)。在经验丰富的龚闻韶老师协助下,建立了一个随动系统的大规模实验室,大家把工艺产品买来改造成实验装置,学生们在学随动系统之前专门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做组装、设计、调试、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学习和实践的乐趣甚至到了流连忘返的地步,全国其他院校也相继有人来参观学习。

1963年自动化实验课调查报告

1966-1973年:

尽管全国停课但国家的生产还在正常运转,并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教学改革要求,即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生产与劳动相结合,要求大部分人下厂、下农村支持工农业发展。在此期间,自动控制系的教师们(高明顺、黄春生、黄光森、陈维南等)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勤俭办学的精神,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建设(研制稳压电源、配置示波器等)。在经验丰富的龚闻韶老师协助下,建立了一个随动系统的大规模实验室,大家把工艺产品买来改造成实验装置,学生们在学随动系统之前专门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做组装、设计、调试、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学习和实践的乐趣甚至到了流连忘返的地步,全国其他院校也相继有人来参观学习。

随动系统讲义

1969年,在全校所创办的10个系办工厂中,自动控制系所办工厂就占了3个——电子计算机工厂、静子变频器工厂、陀螺马达工厂,其中电子计算机工厂一直办的比较兴旺,延续至1975年时更名为自动控制系电子仪器厂,产品以计算机、数控设备为主,并附带生产一些电子仪器。

1980年电气仪表自动化交流会通知

72年工农兵学员入学后,因陋就简、修旧利废,陆续开展教学实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了学员的动手能力。带领学员积极参与了一系列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项目,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攻克了一系列难点与关键技术,包括南京汽轮电机厂项目的炼钢炉和电弧炼钢技术中的控制技术、上海电子管厂项目中的集成电子管技术、宜兴造纸厂项目中的造纸系统控制技术、以及与空军地勤合作研究战斗机加油技术等,其中1972年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先后完成数控绘图切割机和电子航迹仪的研制工作,为造船工业和海军建设做出了贡献。教学与工程项目的紧密结合为国防科技与自动化生产添砖加瓦,也为恢复招生后的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设备。

1978-2000年: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自动化技术开始向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的发展,生产过程和管理自动化成为了当时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学校实验教学中,徐以荣、冷增祥、黄光森、陆善文等老师亲力亲为,把工业自动化设备改造成可以供学生做实验的装置,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的结课环节专门设置一个大型实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让学生可参考产品图纸进行接线、调试,该考核实验一直延续至今,充分锻炼了学生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复杂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逐层分解,进而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的各门课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一次全面汇报,因而成为全国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争相观摩的范本。丁康源教授还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正是有着大批忠于教育事业与工业建设的教师的坚忍不拔的辛勤耕耘,才保证了自动控制系数十年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自动控制大型实验指导书

丁康源教授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针对学生实习环节,徐以荣老师积极筹划生产实习项目,组织刘京南、孙琳、曹鸣、陆善文、王勤等老师在每年暑假期间带领大三学生去南化集团、上海宝钢、上海整流器厂,以及南通纺织厂等大批改革开放后新兴崛起的具有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实习,为祖国新时期工业自动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踏实进取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1988年初自动控制系教授衣承斌团队发起创办了东南大学四达仪器开发公司(简称四达公司),归属于东南大学科技处。公司主要研究开发和生产工业热处理成套设备和高精度智能温度程序控制仪等设备,是推广新技术,加强高校与地方工业联系,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工贸一体的实体公司,同时也是研究生科研实践、部分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教研室新进教师的培训基地,创建期间,赢得了学校和社会的好评,也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10年左右,根据学校要求,公司终办。

2000-至今:

20年来,自动化学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对于学生生产实习的开展在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生产与劳动相结合”的同时,结合自主命题、校内教师命题等多种形式,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各类控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另一方面,学院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日益丰富的智能车竞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内外竞赛中屡获大奖,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习实践、比赛中拓展了专业技能与国际视野,激发了科研兴趣与追求,培养了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


近年来学院取得的重要教学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体现了学院教学建设长期坚持的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以时代要求为鞭策的不懈努力的过程。


第四部分:闪耀星空,璀璨英才

代代相传授,至今日,尽归依。六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具有综合素质的自动化高级人才从学院走向各行各业,无论是身处国防战线的强国精英,还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骨干,抑或是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朴实园丁,都始终如一地发扬自控人不为艰难险阻所困的精神、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勇担时代使命的劲头,坚贞不渝地怀抱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之追求,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把自己的所学所长、青春热血淋漓尽致地挥洒在中国的大地上。


满天星控,无论你是否耀眼夺目,你都是新时代祖国滚滚前行车轮中的一颗螺丝钉,奋进不息的自控精神如同璀璨的明灯,永远指引着每一个自控人用自己平凡的力量点燃属于自己的光芒,不断绘织着祖国灿烂的星空。

第五部分:甲子辉煌,智控未来

春华秋实一世纪,工业兴国华夏崛。

甲子文枢家国梦,雄姿英发从头越!

该图为杨萍华老师于20222月拍摄

在即将到来的第二个甲子,自动化学院将坚持创新驱动的首位战略,围绕国家高端自主无人系统及工业自动化成套装备设计与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人工智能系统总成及工程应用中的控制与计算理论、智能感知与驱动等专项技术攻关,助力我国国防与工业自动化技术全面向多样化、系统化、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智能引领,掌控未来。


怀抱初心,砥砺前行

昨日的青涩梦想,今日的豪情万丈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锐意攀登、播种希望

东大自控,甲子生日快乐!